现实中不少这样的现象:有的人一遇到不合己意的事,就拨打12345热线,将其当成“包治百病的许愿池”。确实有些事通过拨打12345很快得到了圆满解决,可有些事情就不一定能很快得到满意结果的。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这一途径就能解决得了的,里面有道道,下面我们就来说道说道。
一、要珍惜12345资源。12345没有设置门槛,就是为着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而来,什么人什么事都能拨打热线反映问题。有的问题属于鸡毛蒜皮的小事,个人举手抬脚就能分分钟钟解决的生活小事,也要拨打电话。譬如,说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,有个人如厕没了手纸打热线,让人家给他去送手纸;有的家里丢了猫狗也要打热线,等等,还有的属于挟私报复,譬如,有个村民建房占了半条公共出路,因为不大常走,人家没理会,后来翻建房屋,要把整条路都“吃”了,后面的人家不愿意,那个村民就打热线。
有的热线是正常反映问题,有的简直是“无理取闹”了。而按照12345“全响应”模式,接到反映问题就下工单,转给相关部门解决,即使不是“问题”的问题也给基层带来困扰和压力,挤占了正常服务群众的精力和时间。
同时,如果任何事不分有无必要,都拨打热线,或频繁拨打,就会造成线路拥堵,挤占处理大民生问题的资源,一些真正需要的却打不进去,影响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,造成资源浪费。
二、受理范围所限。有关明文规定,涉及诉讼、仲裁、纪检监察、行政复议等程序的问题不在受理范围。比如有的是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,拨打热线无助于解决,必须尊重、遵守法律条规。
有些是通过直接联系有关部门、或是拨打部门设置的反映问题的电话就能解决的,无须占用12345热线资源。
再说12345实质上是信息中转平台,将接到的热线问题按照属地、职责等分别转到有关部门办理,自身并无行政强制力,无调查解决问题的权限。有些问题直接找有关承办部门单位更有效,因为热线所反映问题转一圈还是由那些部门去办理,似乎让其有了不被信任的感觉。建议先找有关部门去办理,如果解决不好再打热线督促解决问题也未尝不可。
三、各种因素交织影响。12345“全响应”模式,接到问题电话就下工单,弯弯绕绕可能还会回到“原点”解决。比如,由于有的问题是遗留问题,存在一段时间了,却无条件、无能力去解决。有的只得去做反映问题人的工作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恳请其不再拨打,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给予解决。
鉴于对处理问题时效的考核压力,可能使有关部门以“程序性答复”应付,而非实质性解决。比如,前几年有的地方村里修路占用了村民的地,由于乡村基层经济“捉襟见肘”,一时拿不出钱来补偿村民,被占地的村民就打热线,基层只得一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,争取群众理解,尽力想门路能还给村民占地补偿金。
总起来说,12345不是“许愿池”。能解决在基层的还是在基层解决好。遇到问题难题尽量能双方心平气和沟通交流,有关地方部门要主动作为,未雨绸缪,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,消遁于无形之中;对于“胡搅蛮缠”、挤占浪费公共资源的也要做好其心理疏导、思想引导,回归到正途上来,为和谐社会幸福美好做出共同努力。